一个人,一支枪,一块金牌,一个英雄。
2012年,《许海峰的枪》上映。王兴东编剧,王放放导演,父子搭档,讲述以许海峰为代表的一代中国人为实现奥运梦想,实现金牌零的突破,所付出的赤诚情感与艰辛努力。
1979年,许海峰还是一名下乡知青,拿着一支业余气枪参加了安徽省第四届运动会并且斩获气步枪组冠军,但由于年龄超过国家规定,省射击队并没有录取他。
三年后,又是安徽省运动会,又是许海峰,还在供销社上班的他又将冠军拿下,但依然由于年龄太大,再一次,落选。
回到供销社,许海峰依然有着知青的韧性和冲劲,这是他踏入社会的第一份工作,之于这份工作,许海峰至今都很自豪,他也曾在采访中表示,在计划经济时代,供销社是一个非常厉害的行业,关系到广大农村的物资计划与供应。我为自己曾经是供销社的一名营业员而深感自豪。可是,他还是放不下心中的射击梦。
追梦的路总是磕磕绊绊。许海峰在工作中,为保护供销社的化肥,致伤双眼,险些失明。偏偏这个时候,双眼蒙着纱布的许海峰接到了安徽省队的借调通知:“集训6个月,备战全国运动会。”
他用模糊的双眼用力的看着这份“梦想”通知书,去还是不去?
“我的眼睛可以恢复!就6个月,让我试试吧!”许海峰与父亲争执道。
最终,1982年,许海峰进入安徽省射击集训队,接受了正规系统的射击训练,他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射击技术日见长进。
1983年,在第五届全运会射击比赛中,许海峰获得自选手枪慢射和气手枪两块银牌。
1984年,许海峰进入国家射击队。
同年7月29日,美国洛杉矶,第23届奥运会射击赛场,世界人民注视着一颗一颗子弹射向靶纸。566环,许海峰以一环优势力克瑞典名将斯卡纳凯夺取中国奥运史上首枚金牌。
那年10月1日,许海峰将这枚沉甸甸的金牌赠予“中国革命博物馆”。
“这块金牌本来就属于国家,没有国家的培养,没有那么多人的共同努力,我不可能获得奥运冠军”。
这一枪,射穿了中国奥运无金的历史;
这一枪,射向了中国向体育大国迈进的道路;
这一枪,射出了一代中国人坚强追梦的呐喊……
此后10年,许海峰陆续斩获7枚亚运会金牌、1枚世锦赛金牌、5枚亚锦赛金牌,成为中国体育射击史上第一个集奥运会冠军、世锦赛冠军、亚运会冠军、亚锦赛冠军于一身的运动员。
1995年退役后,其被任命为国家射击队女子手枪主教练。
影片对于洛杉矶奥运会的比赛描写简洁精炼,并没有着重表现那份荣誉的厚重感,而是通过前半段许海峰从供销社到省队、到国家队进而到奥运冠军的艰难经历表现一个英雄人物的成长的辛酸历程,人物刻画细节立体,情感丰富。
成长意味着不断失去,影片不仅仅是许海峰艰难历程的个人传记,更是那一代中国体育人不屈不挠的历史缩影。
“我是许海峰,我是一名体育运动员,当奥运会上第一次奏响国歌,升起国旗时刻,我拥有的最高容誉不仅是奥运会第一块金牌,更重要的是中华民族的尊严。”——敬请点击影片速看,回放这庄严与荣耀的瞬间!
影片速看
本文图文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编辑: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