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会,除了是运动员们冲金夺银的舞台之外,也是全球运动服装品牌的角斗场。
冬奥会开幕式上,安踏、阿迪达斯(Adidas)、露露柠檬(Lululemon)、乐斯菲斯(The North Face)、优衣库、阿玛尼等知名服装品牌随各国运动员一起亮相,这些品牌背后有着众多上市企业的身影。其中,中国代表团所穿安踏羽绒服一度登上“热搜”。
据统计,安踏集团赞助的代表队及运动员累计进账37金26银20铜,FILA以23枚金牌在所有品牌中位列第一。
根据体育大生意发布的《2022年北京冬奥会运动品牌价值榜》,在65个运动品牌中,安踏集团品牌占据了前六名中的三席:迪桑特凭借19金18银15铜,总奖牌数52枚排在榜首;FILA以23金14银13铜,总数50枚紧随其后;安踏则以14金9银6铜,总数30枚位居第六。
与2021年东京举行的夏季奥运会相比,中国国产品牌兴起、国际品牌式微的趋势在本届冬奥中更为明显。
安踏凭什么包揽了中国队夺牌装备?因为安踏正以最顶尖的硬核科技助力中国奥运事业。
安踏在短道速滑服上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就是为了让中国队“快上加快”。据了解,安踏自主设计的短道速滑比赛服,它是根据运动员的动作习惯为其量身定制版型,至少经过5次版型调整。相比普通滑冰服,它的材质减少阻力能提升5%-10%。
并且,短道速滑不仅要快,还要防止碰撞中冰刀划伤自己。为此,安踏采用最新360度全身防切割技术,突破传统局部防护,一般的剪刀根本不可能划破。短道速滑男子1000米银牌得主李文龙在接受采访时便表示,“哪怕摔倒也不怎么担心,因为比赛时所穿着的比赛服都是全身防切割的。”
短道速滑之外,钢架雪车是另一项速度至上的激烈运动。安踏首创采用智能模拟仿真设计的钢架雪车比赛鞋,这款钢架雪车鞋在起跑推进阶段比外资品牌表现更为优秀,平均提高0.023秒,最高提升0.054秒。
在冬奥首秀中,天才少女谷爱凌曾向人们展示过她的“战袍”。那是一件黑色且背后镶嵌有“金龙”的定制款,这是谷爱凌亲自设计的图案,意思是人中之龙。这一刻,安踏的品牌Logo也被全世界观众深深印在了脑海中。
不仅是谷爱凌。在本届北京冬奥会的15大赛项中,安踏为高山滑雪、雪橇等12支中国运动队打造了专业比赛装备,是本届奥运会上支持中国国家队比赛装备最多的运动品牌,此外还提供了火炬手服装、赛时制服装备、中国代表团领奖装备。
在这种无微不至之下,无论是品牌底蕴还是商业成就,安踏和北京冬奥会都实现了天作之合。
事实上,安踏凭科技实力抢回主场,打造冬奥高光时刻,并非一蹴而就。
安踏坚持多年赞助着奥运项目国家队——包括去年东京奥运会的举重、摔跤、游泳等10支国家队,以及今年冬奥的短道速滑、花样滑冰等12支国家队。甚至在很多商业价值不显著的“小众、冷门”项目上,安踏也全力予以支持。
另一方面,安踏还在坚持运动科技研发投入,切实助力中国队刷新成绩。以东京奥运为分界点,过去10年,安踏已经在运动科技投入高达30亿元,居中国品牌之首。
再往后,安踏还制定了一项“5年计划”,投入40亿研发成本以强化科技创新能力,打造核心科技壁垒。此次北京冬奥会,就完全可以看做是安踏5年科技计划中的第一个大型“成果秀”。
在今天,“国货崛起”已经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越来越寻常的现实。随着北京冬奥会的圆满结束,安踏也又一次完成了在世界面前的大考,再度证明即使是在更高门槛的竞技赛事中,安踏这样的国货品牌也能凭借自身过硬的研发实力,满足运动员需求,成功助力运动员创下佳绩。